能源儲存之路的岔路口
我們已經習慣了儲能市場屢創新高的年份,2024年也不例外。製造商特斯拉部署了31.4吉瓦時的儲能容量,較2023年成長213%。市場情報提供商彭博新能源財經也兩次上調了預測,預計到2030年電池儲能容量將達到近2.4吉瓦。但這很可能是低估了。
眾所周知,正回饋循環和指數成長難以預測。人類並不擅長處理指數。 2019年,抽水蓄能(PHS)提供了全球90%的儲能電力輸出(以千兆瓦為單位),但預計到2025年,電池將超過抽水蓄能,到2030年,其相關的儲能容量(以千兆瓦時為單位)將超過電池。
電池是一項技術,而非燃料,其降價的「學習率」更類似於太陽能設備的半導體,而非傳統能源資產。落磯山研究所智庫的研究人員表示,近幾十年來,市場規模每翻一番,電池單元成本就會下降約29%。
新一代「3xx Ah」磷酸鋰 (LFP) 電池——305Ah、306Ah、314Ah、320Ah——已投入生產,與 280Ah 電池相比,其能量密度更高,單位成本更低。由於採用類似的方形外形,這些電池幾乎無需重新配置生產線。
電動車 (EV) 需求低於預期導致供應過剩,進一步壓低了電池原物料價格,並引發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2024 年,儲能係統 (ESS) 平均價格下跌 40%,至 165 美元/kWh時,創歷史新高。中國的成本明顯較低,中國電建 16 吉瓦時的招標中,儲能係統平均價格為2024年12月為66.3美元/度.
長期跨越式發展
電池成本下降對長時儲能係統尤其有利。這些採用較高電池成本組件的項目正在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實現可行性,因此在美國和澳大利亞,配備長時儲能係統的站點正在「超越」一到兩小時儲能電池,用於電網頻率調節和負載轉移。
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計畫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微電網」——400 兆瓦的太陽能和 225 兆瓦/1.3 吉瓦時的電池儲能係統 (BESS)。
沙烏地阿拉伯目前已投入營運、興建或招標的電池儲能係統總容量為33.5吉瓦時,儲能時長均為4至5小時。此外,其「2030願景」能源策略計畫新增34吉瓦時儲能係統。至2026年,沙烏地阿拉伯或將躋身全球五大儲能市場之列。從摩洛哥到阿聯酋,中東和北非(MENA)陽光地帶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發展態勢,使該地區成為清潔能源出口國。由於發展速度之快,這些地區目前基本上未被預測機構的關注。
本地和全球
儘管趨勢良好,但電池供應鏈仍由中國主導。鞏固區域供應鏈的嘗試在很大程度上難以競爭。英國Britishvolt公司的倒閉和Northvolt公司在歐盟申請破產保護就是明顯的例子。但在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的全球環境下,這並沒有阻止電池供應鏈的建造。
美國《通膨削減法案》鼓勵本土電池儲能係統(BESS)製造,並對中國產品徵收進口關稅,旨在創造就業機會並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由於近期成本上升,這些措施可能會導致電網規模儲能和電動車的普及速度放緩。
中國採取了報復措施一個計劃禁止出口正極和負極生產設備以及鋰提取和精煉技術。即使儲能係統和電池單元製造實現本地化,原材料仍將集中在中國,瓶頸將轉移到上游。
2025年,全球儲能市場或將一分為二。美國、印度和中東和北非等保護主義市場將優先發展在地化供應鏈,以創造就業機會;而全球南方國家將專注於免關稅進口,以提升可負擔性並促進經濟成長。
這種動態與19世紀《穀物法》等歷史性的全球化辯論相呼應。儲能產業也面臨類似的緊張局面,既要應對貿易驅動的創新,也要應對經濟不平等和失業風險。
前進的道路
因此,2025年將標誌著儲能產業的另一個轉捩點。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加速應用,並帶來長時儲能的提前,以及100%再生能源電網的可行性,市場正日益準備好重新定義其能源格局。全球供應鏈主導地位的競爭凸顯了儲能不再只是一種輔助技術,而是能源轉型的核心支柱。
受保護主義政策刺激的全球供應鏈分化,引發了關於能源公平和創新的迫切問題。推動在地化製造究竟能增強韌性,還是會減緩依賴廉價進口產品的市場發展,最終將「瓶頸」進一步推向上游?
在因應這些動態的過程中,儲能產業不僅能夠推動經濟發展,還能為各產業如何在全球挑戰中平衡競爭、合作和永續發展樹立先例。今天做出的決策將對2025年後產生深遠的影響,不僅影響能源轉型,也將影響未來幾十年更廣泛的社會經濟軌跡。
發佈時間:2025年2月18日